返回首页

LTE干扰有哪些,如何处理?

264 2023-12-05 06:31 admin

一、LTE干扰有哪些,如何处理?

LTE的干扰主要分为外部干扰(除自身意外的干扰),和内干扰(自己对自己的干扰)。外部干扰又分为:

1,上行干扰:其它相近频段对其造成的干扰,主要影响上行速率。主要通过扫频,确定干扰源的位置,进行干扰源的拆除。

2,下行干扰:其它相近频段对其造成的干扰,主要影响下行速率。主要通过扫频,确定干扰源的位置,进行干扰源的拆除。内部干扰分为:1,上行干扰:这里的上行干扰,也就同频干扰,主要通过天馈调整来解决。下来就是GPS故障导致的干扰,这就要进行GPS维护了。2,下行干扰,这个干扰现在是LTE的主要干扰,其中主要分为同频干扰和MOD3干扰。同频干扰也就是重叠覆盖导致,主要还是天馈调整;MOD3干扰,是由于PCI模三导致,解决方法主要通过天馈调整和修改PCI值来解决。

二、GSM系统主要干扰有哪些?

我就补充点:加滤波器,开起GPRS功控。1800站优先占用做话务分流也能减少干扰。G网可以修改下较高频点,90左右的频点也能减轻,能排查电信干扰。替换双极化天线。馈线连线接头等要严格按工程规范,弯曲度大了就可能引起干扰。

三、数控系统有哪些抗干扰措施?

一、干扰产生的原因:电火花机床利用高频放电对工件腐蚀加工,高频对智能纠错控制器产生干扰。干扰一般是指那些与信号无关的,在信号输入、传输和输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有害的电气瞬变现象。这些瞬变现象会使数控系统中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变化,增大误差,使局部装置或整个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引起故障。干扰源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电源干扰:由于电网覆盖范围广,存在多种设备共享一个电网,尤其是电网内部的变化,电源开关操作、雷击浪涌、大型电力设备起停、交直流传动装置引起的谐波、电网短路暂态冲击等,都通过输电线路传到电源原边,使电压暂变,导致电网电压波动。此外,电源线在传输过程也会产生噪声以及快速瞬变的脉冲串,污染电网。

②辐射干扰:电磁或电场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工作中的电火花穿孔机除了受到电场的作用外还受到了磁场的作用。电火花穿孔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性,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电磁干扰。

③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间的干扰:电火花穿孔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整套设备涉及到的器件较多,既有AC380V、AC220V交流电信号,又有DV24V、DC5V的各种低压直流电信号。用来传递信号的电缆,在走线过程中,有时会由于模拟信号输出设备或由伺服驱动器或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引起误动作发生,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用来传递I/O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受到时钟频率和谐波干扰,加上线路走线不当,使数字信号线和模拟信号线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干扰信号的干扰,各种信号线相互之间也会通过线间耦合等产生干扰。

二、抗干扰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屏蔽、隔离、滤波、接地和软件处理等。

①屏蔽技术:屏蔽是目前采用zui多也是zui有效的一种方式。屏蔽技术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输途径通,常用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把所需屏蔽的区域包围起来,使屏蔽体内外的场相互隔离,切断电磁辐射信号,以保护被屏蔽体免受干扰,屏蔽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及电磁屏蔽。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对于电场干扰时,系统中的强电设备金属外壳(伺服驱动器、变频器、驱动器、开关电源、电机等)可靠接地实现主动屏蔽;敏感设备如智能纠错装置等外壳应可靠接地,实现被动屏蔽;强电设备与敏感设备之间距离尽可能远;高电压大电流动力线与信号线应分开走线,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对于磁场干扰,选用高导磁率的材料,如玻莫合金等,并适当增加屏蔽体的壁厚;用双绞线和屏蔽线,让信号线与接地线或载流回线扭绞在一起,以便使信号与接地或载流回线之间的距离zui近;增大线间的距离,使得干扰源与受感应的线路之间的互感尽可能地小;敏感设备应远离干扰源强电设备变压器等。

②隔离技术:隔离就是用隔离元器件将干扰源隔离,以防干扰窜入设备,保证电火花机床的正常运行。常见的隔离方法有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和继电器隔离等方法。

(1)光电隔离:光电隔离能有效地抑制系统噪声,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扰。在智能纠错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用光耦作接口,对信号及噪声进行隔离;在电机驱动控制电路中,用光耦来把控制电路和马达高压电路隔离开。

(2)变压器隔离是一种用得相当广泛的电源线抗干扰元件,它zui基本的作用是实现电路与电路之间的电气隔离,从而解决地线环路电流带来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干扰,同时隔离变压器对于抗共模干扰也有一定作用。隔离变压器对瞬变脉冲串和雷击浪涌干扰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交流信号的传输,一般使用变压器隔离干扰信号的办法。

(3)继电器隔离,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之间没有电气上的。因此,可以利用继电器的线圈接受电气信号,而用触点发送和输出信号,从而避免强电和弱电信号之间的直接,实现了抗干扰隔离。

③滤波技术:滤波技术是抑制干扰的一种有效措施。滤波器是由集总参数R、L、C构成等效电路。具有分离信号、抑制干扰、阻抗变换与阻抗匹配和延迟信号等功能。采用滤波器可以很好的滤波设备电路中的有害成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在数控机床上,为了抑制高频对智能控制装置的干扰。可采用低通滤波器滤除电路中的高频成分,改善电源质量。对于各类触点或开关,在闭合或断开瞬间因触点抖动所引起的干扰,抑制感性负载在切断电源瞬间所产生的反向势,可以采用阻容滤波来排除,这样可以将电感线圈的磁场释放出来的能力,转化为电容器电场的能量储存起来,以降低能耗。采用L-C滤波器则会降低负载阻抗,从而增加滤波效果,发挥滤波器的作用,降低干扰。

④接地处理:将电路、设备机壳等与作为零电位的一个公共参考点(大地)实现低阻抗的连接,称之谓接地。接地的方式主要有: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屏蔽接地。接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减小干扰;二是为了人身安全。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接地保护接地端子与电气设备的机壳底盘等应实现良好的搭接,做到真正的和大地相连。在数控机床的电柜中,接地排厚度不得低于3mm(铜板),接入大地的接地电阻应小4欧姆;系统内的保护地线,应用尽量粗和短的黄绿双色线连接到接地排上,并且避免构成环路;可以减少与其他设备的相互电磁干扰。为了避免数控机床在工作过程中的共地线阻抗干扰和地环路干扰以及共模电流辐射干扰发生,工作接地极为重要。工作接地方式有浮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

⑤软件抗干扰:用软件来识别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并滤除干扰信号的方法,称为软件滤波。一般通过信号时间、空间和属性来判断是有用信号还是干扰信号。当电磁干扰使数控系统的程序跑飞时,看门狗能够帮助系统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四、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能解决吗?

根据配置方式的不同,列举几种不同的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解决方案。

方法一:PRACH自适应 当确定了受扰基站是受到远距离同频干扰后,受扰基站PRACH自动改为非Format 4格式,避免随机接入受扰,使得上行性能损失较小。 距离同频干扰多发地区,也可以固定在非UpPTS时隙传输上行PRACH信号(非Format 4格式),将可能受扰基站的PRACH移到不会受到干扰的其他上行时隙(例如第2个上行时隙),以避免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发生。即便是PRACH配置在UpPTS,采用Format 4,也可以配置成与P-SCH在频域错开,避免远端基站主辅同步信道造成的干扰。

方法二:特殊时隙自动配置 通过缩短DwPTS数据部分可以增大GP时长,从而加大远距离同频干扰的保护距离。在保护距离内,不会产生远距离同频干扰,但是下行吞吐量有一定损失。具体实施包括施扰基站和受扰基站的自动配置。

(1)施扰基站:对于GP较短的配置,如DwPTS∶GP∶UpPTS=10∶2∶2,可以改成3∶9∶2或其他GP较大的配置。如果不能更改特殊时隙配比,可根据干扰情况将其特殊时隙DwPTS后面的数据部分,自右向左闭锁某些OFDM符号(不分配给用户,不发送RS),从而消除可能产生的远距离同频干扰,精细地调整避免远距离同频干扰的能力。

(2)受扰基站:在远距离干扰易发生地区,特殊时隙自动调成3∶9∶2或其他GP较大配置,以避免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影响。若不能更改特殊时隙配比,可针对受扰基站采用上行传输算法优化和PRACH自适应解决。

方法三:网规网优措施 尽量限制站高,采用较大下倾角(5度以上),施扰基站的信号无法有效地向远距离空间传播,受扰基站无法有效接收到远距离信号,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消除干扰。如果系统支持电调天线,可采用自动调整方式:TD-LTE系统由受扰基站定位出施扰基站后,如果通过X2接口信息交互确认为施扰基站下倾角设置的问题,可通过X2接口通知施扰基站自动调整下倾角,加大施扰基站的下倾角角度。同时,受扰基站的下倾角,如果设置过小,可调整变大,以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下倾角自动调整以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的方法,不仅适用于TD-LTE系统,同样适用于其他TDD系统,但可能影响单个小区的边缘覆盖。

方法四:上行传输算法 上行受扰时,基于Sounding的上行自适应编码调制、功率控制和上行资源调度,分配资源时避开受扰部分或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使调制编码参数能够适应信道的变化,采用低阶调制和低码率,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并将自适应编码同HARQ相结合,改善系统性能;分组功控可以在系统平均发射功率较低的情况下提高频谱效率,资源调度频带预分配可以在保证系统性能的情况下,提高用户速率,缓解干扰带来的性能损失。 由于 TDD系统的远距离同频干扰发生在相距很远的基站间,在“低空大气波导”效应下,远端基站的下行信号可以实现超视距传输到达近端,从而导致干扰近端基站上行接收。TD-LTE系统对抗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协议支持包括:特殊时隙配比,PRACH配置,上行AMC,上行频选调度等。根据干扰距离的不同,TD- LTE系统准确定位干扰源后,采用不同的特殊时隙配比和PRACH配置,可以基本解决远距离同频干扰。网优、网规方法和基于Sounding的上行AMC 和上行频选调度也可以用于干扰对抗。

五、lte系统架构中定义了哪些接口?

接口协议的架构称为协议栈。

根据接口所处位置分为空中接口和地面接口,响应的协议也分为空中接口协议和地面接口协议。

LTE空中接口是UE和eNodeB的LTE-Uu接口,地面接口主要是eNodeB之间的X2接口,以及eNodeB和EPC之间的S1接口

LTE-Uu接口粗略分为物理层(层一,L1,PHY)、数据链路层(层二,L2,DLL)、网络层(层三,L3,NL)。

地面接口是网络侧网元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包括两类:X2同级接口(基站间接口)和S1上下级接口(基站与核心网接口)

基站之间的接口为X2,为用户面提供了业务数据的基于IP传输的不可靠连接,而为控制面提供了信令传送的基于IP的可靠连接。

S1用户面接口位于eNodeB和SGW之间。此接口和X2用户面接口架构一致

六、电话外呼系统有哪些优势?

给知友普及一下什么是外呼系统外呼系统简单点说:1.号码批量导入,自动拨号,节约手动拨号时间。(传统打电话时,要一个一个的数字的打出来,完全把时间浪费在打数字上。)2、 自动过滤功能,一次性过滤重复、停机、空号等无效号码。(传统电话打100时常会出现重复、停机和空号的号码,在这中间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3、 电话录音,避免员工飞单、打私人电话、业务备忘、成功案例分享。(传统拨打电话后不能第一时间录音,导致业务开展缓慢,也就难成为成功的案例分享出来)4、 客户分类,能及时通过电话操作及时记录有意向客户信息,方便客户跟踪。(传统电话不能时时分类记录重要客户信息,也就难以跟踪)5、号码标记别担心 咱们定期解决清理。(传统电话记录有意向客户信息在本子上后,本子常常忘记带在身边或是容易丢失等)6、有效电话可达700通 普通人工效率3-5倍。(传统电话一个业务员每天只能拨打200~300,而且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打数字和备记在本子上)

七、提高电力监控系统抗干扰的措施有哪些?

抗干扰:用来对抗通讯或雷达运行的任何干扰的系统或技术 。学术定义:(1)抗干扰的定义是:结合电路的特点使干扰减少到最小。(2)所谓抗干扰:是指设备能够防止经过天线输入端,设备的外壳以及沿电源线作用于设备的电磁干扰。 措施 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1、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⑴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⑵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⑶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⑷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⑸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⑹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2、切断干扰传播路径的常用措施 ⑴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电源做得好,整个电路的抗干扰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很敏感,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以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 ⑵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来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⑶注意晶振布线。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此措施可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⑷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如电机,继电器)与敏感元件(如单片机)远离。 ⑸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A/D、D/A芯片布线也以此为原则,厂家分配A/D、D/A芯片引脚排列时已考虑此要求。 ⑹单片机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线要单独接地,以减小相互干扰。大功率器件尽可能放在电路板边缘。 ⑺在单片机I/O口,电源线,电路板连接线等关键地方使用抗干扰元件如磁珠、磁环、电源滤波器,屏蔽罩,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⒊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是指从敏感器件这边考虑尽量减少对干扰噪声的拾取,以及从不正常状态尽快恢复的方法。 提高敏感器件抗干扰性能的常用措施如下: ⑴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 ⑵布线时,电源线和地线要尽量粗。除减小压降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耦合噪声。 ⑶对于单片机闲置的I/O口,不要悬空,要接地或接电源。其它IC的闲置端在不改变系统逻辑的情况下接地或接电源。 ⑷对单片机使用电源监控及看门狗电路,如:IMP809,IMP706,IMP813,X25043,X25045等,可大幅度提高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⑸在速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单片机的晶振和选用低速数字电路。 ⑹IC器件尽量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少用IC座。 4、软件方面 ⑴我习惯于将不用的代码空间全清成"0",因为这等效于NOP,可在程序跑飞时归位; ⑵在跳转指令前加几个NOP,目的同1; ⑶在无硬件WatchDog时可采用软件模拟WatchDog,以监测程序的运行; ⑷涉及处理外部器件参数调整或设置时,为防止外部器件因受干扰而出错可定时将参数重新发送一遍,这样可使外部器件尽快恢复正确;⑸通讯中的抗干扰,可加数据校验位,可采取3取2或5取3策略; ⑹在有通讯线时,如I^2C、三线制等,实际中我们发现将Data线、CLK线、INH线常态置为高,其抗干扰效果要好过置为低。5、硬件方面 ⑴地线、电源线的布线肯定重要了! ⑵线路的去耦; ⑶数、模地的分开; ⑷每个数字元件在地与电源之间都要104电容; ⑸在有继电器的应用场合,尤其是大电流时,防继电器触点火花对电路的干扰,可在继电器线圈间并一104和二极管,在触点和常开端间接472电容,效果不错! ⑹为防I/O口的串扰,可将I/O口隔离,方法有二极管隔离、门电路隔离、光偶隔离、电磁隔离等; ⑺当然多层板的抗干扰肯定好过单面板,但成本却高了几倍。 ⑻选择一个抗干扰能力强的器件比之任何方法都有效,我想这点应该最重要。因为器件天生的不足是很难用外部方法去弥补的,但往往抗干扰能力强的就贵些,抗干扰能力差的就便宜,正如台湾的东东便宜但性能却大打折扣一样!主要看各位的应用场合了! 实现办法 ⒈干扰现象分析 干扰成因:现有的国内卫星广播电视系统普遍采用的是透明转发器和单波束赋形收发天线。并且,因为地球静止轨道位置资源和无线频率资源有限,所以卫星的空间位置和工作频率必须向国际电联申报并要符合国际规定,其参数包括电视信号的编码方式都是公开的。抗干扰接头另外,卫星广播电视的频带利用方式通常由SCPC(单路单载波)和MCPC(多路单载波)两种方式。采用SCPC方式,多套节目可以通过频率分配共用同一卫星转发器,节省大量的地面节目接收设施,但是由于多载波上行存在互调干扰,转发器功率回退较多,功率利用率不高,而且由于每个载波间需要足够的保护频带,频带利用率也不高,卫星转发器较易受到其他载波信号的干扰,安全性较低。而MCPC方式下,多套节目共用一个完整的转发器经由同一上行站上行,由于单一载波上行,卫星转发器的功率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节省了多载波上行时的频率保护间隔,转发器可工作在饱和状态,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但也相应增加了地面信号引接设施。 因此,现有的卫星广播电视系统较易受到非法信号的干扰。并且传输体制采取SCPC较MCPC更易受到非法信号的干扰。 2、干扰类型及应对措施 从干扰来源上说,主要分为自然现象干扰、设备故障干扰、地面电磁环境干扰、邻星干扰与人为原因造成的干扰等,有些干扰是相互交叉。 自然现象干扰主要包括日凌干扰、雨雪衰等。日凌干扰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来避免,一般卫星公司会把各地的日凌时间通知用户,以便用户提前做好准备,地球站可通过增大天线口径和接收灵敏度来缩短日凌干扰的持续时间。而雨(雪)衰所导致的接收信号的恶化有一个渐变过程,可以通过补偿上行链路的雨(雪)衰损耗和留出足够的下行链路的雨衰备余量,来降低因雨(雪)衰造成的损失。 设备故障干扰主要包括卫星故障干扰和地面设备故障干扰两大类。卫星设备故障干扰可以通过及时切换备份器件,严重时转星或者更换转发器来解决。而地面设备故障干扰又分为中频转发干扰、地面调频广播干扰、交调干扰、杂散干扰等。前两者都是属于中频引入的干扰,可通过卫星公司协助排查干扰源以及地球站做好相应的系统或传输线路的电磁屏蔽工作来减小受干扰的可能性。杂散干扰可通过卫星公司改变受影响转发器的增益档设置、地球站相应提高上行功率来减少干扰影响。交调干扰可通过地球站严格控制上行功率以及确保调制解调器、上变频器、发射机等有足够的预留回退余量来解决。 地面电磁环境干扰主要包括微波通信中继信号干扰、雷达信号干扰等,可以通过电磁检测和频率协调,以及电磁屏蔽手段来解决问题。抗干扰电容3、地球站的抗干扰系统实现抗干扰地球站的抗干扰措施。通过以上对干扰现象的分析,目前,各地球站可以采取以下抗干扰措施。 ⑴上行地球站应使用大功率发射机和大口径高增益发射天线:一旦卫星受干扰时,减小星上接收机增益,加大上行功率,以增强转发器输入载噪比,减小干扰影响。 ⑵上行地球站应使用大功率MCPC上行信号推至转发器饱和点:传送电视节目少用或不用SCPC信号,从而利用转发器饱和点强信号对弱信号的抑制作用特性,进一步减小非法干扰影响。 ⑶上行地球站应配备相应的抗干扰系统,通过对地球站所有设备的实时监控,对各类干扰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线通信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公用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使用的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数量急剧上升。现代战争中,指挥通信、军事情报、兵器控制都日益依赖于电子设备,特别是无线电设备的支持。信息战和电子战作为一种崭新的作战形式涉及军事领域,开辟了继陆海空战场之后的第四维战场--电磁战场..为了提高通信系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对抗各种形式的干扰,人们采用了各种通信抗干扰技术,保护通信系统在干扰环境下能准确、实时、不间断地传输信息。因此,对通信抗干扰原理和技术进行系统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一般说,通信抗干扰的基本体系、方法、措施可分为三类: ⑴信号处理。如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S),其关键参量是作为时间函数的相位;跳频技术(FH-SS)其关键参量是作为时间函数的载频;等等。 ⑵空间处理。如采用自适应天线调零技术,当接收端受到干扰时,使其天线方向图零点自动指向干扰方向,以提高通信接收机的信干比。 ⑶时间处理。如猝发传输技术,由于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暴露的时间很短暂,从而大大降低了被干扰方侦察、截获的概率。 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就是在已知或预测敌方的干扰手段情况下,在上述技术基础上(当然不排除以后有新的技术类别)选取适当的技术手段来消除或减轻敌方干扰,而使我方需要进行的通信能够延续的一项技术。对敌方的干扰性质,强度、种类、手段、采用的体系,了解得越清楚,采取的措施越有针对性,取得的效果也越好。由于敌方的对抗手段往往是综合的、多变的,有的可能是完全新颖的,所以抗干扰的手段也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的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特点: ⑴对抗性强,技术综合性强,难度高,发展快,某种程度上说是敌我双方智慧和技术的斗争。通信的成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所以此技术对抗性很强。通信抗干扰有了新技术,搞对抗的就想新的对策,反过来也一样,这样就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难度的提高。 ⑵对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高,通信抗干扰必须在战场上实际解决问题。指标高而不可靠或不实用是不能容忍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军用卫星通信抗干扰手段 ⑴直接序列(DS)扩频 所谓直接序列扩频,就是直接用高码率的扩频码序列(通常是伪随机序列)在发射端去扩展信号的频谱,使单位频带内的功率变小,即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变低,通信可在信道噪声和热噪声的背景下,使信号淹没在噪声里,敌方很不容易发现有信号存在。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码去进行解扩(缩谱),即可把DS扩频信号能量集中,恢复原状,又能把干扰能量分散并抑制掉。因此,该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信号隐蔽性好,被截收的概率小,抗干扰能力随着码序列的长度增加而加强。通常认为,直扩信号要隐蔽,其码长不能低于32位。DS扩频技术在军事星(Milstar)、租赁卫星(LEASAT)和舰队通信卫星(FLTSATCOM)等军用通信卫星中得到应用。⑵跳频(FH) 所谓跳频,是指用一定码序列去选择的多频率频移键控,使载波频率不断跳变,这是一种以"躲避"方式为主的抗干扰体制。为了对付跟踪式干扰,各国都力图提高跳频速度。20世纪80年代跳频速度一般在200跳/秒左右,目前,跳速可达300~500跳/秒。美国的军事星和舰队通信卫星7号和8号上装有的极高频(EHF)组件,上下行均使用了跳频技术。军事星-2的跳频范围达2GHz带宽。抗干扰器⑶跳时(TH) 跳时是用一定的码序列进行选择的多时片的时移键控,使发射信号在时间轴上跳变。从抑制干扰的角度来看,跳时得益甚少,唯一的优点是在于减少了占空比,一个干扰发射机为取得干扰效果就必须连续发射,因为干扰机不易识破跳时所使用的伪码参数。 ⑷各种混合方式 在上述几种基本的抗干扰方式的基础上,可以互相组合,构成各种混合方式。例如FH/DS、DS/TH、FH/TH或DS/FH/TH等。采用两维甚至三维的混合式抗干扰技术体制是国外抗干扰通信发展的一个趋势。例如,将跳频信号用直扩码进行调制的跳频/直扩(FH/DS)混合抗干扰体制,这种体制每一跳频率点均以直扩信号方式出现,直扩信号的特点是其功率谱密度低,敌方难以侦收,即使侦收出来,只要侦收时间超过跳频所需时间,也无法进行跟踪干扰。美国的军事星和舰队通信卫星采用了跳频/直扩混合体制,美国的三军联合战术信息发布系统(JTIDS)就采用跳时、跳频加直扩的三维抗干扰技术体制。 ⑸扩展频段,发展微波、毫米波、光通信 美国的国防通信卫星系统(DSCS)、英国的天网(Skynet)和北约(NATO)卫星最初工作在超高频(SHF)(约8GHz)。在90年代,DSCSⅢ为了适应移动通信的需要,增加了UHF频段。而天网4(SkynetⅣ)和北约4(NATOⅣ)除了增加UHF频段外,还增加了用于试验提高抗干扰性的EHF(44GHz)上行信道。美国海军的特高频后续星(UFO)系列从第4颗卫星开始,星上增加了一个与军事星兼容的EHF通信分系统,而且其舰队广播上行链路使用SHF频段。美国的军事星系统使用60GHz的星际链路,由于该频率上大气层的衰减很高,所以星际链路不受地基电子战设备的截收和干扰,而其星地链路在EHF频段(上行44GHz,下行20GHz)。卫星采用光通信时和电波之间不存在干扰问题,而且光通信能实现1Gbit/s以上的大容量卫星通信,美国NASA、欧洲ESA、日本等国正在大力研究光通信技术。 ⑹多波束天线和干扰置零技术 美国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的多波束天线(含19个发射波束和61个接收波束)能够根据敏感器探测到的干扰源位置,通过波束形成网络控制每个波束的相对幅度和相位,使天线在干扰方向上的增益为零。军事星和舰队通信卫星EHF组件都有点波束天线,使点波束之处的干扰很难奏效。 ⑺转发器加限幅器抗饱和抗干扰未采用扩频调制技术等上述技术的透明式线性转发器,其抗干扰性是很弱的,使用常规的干扰样式和与地球站的发射功率相当的干扰功率就可把它推入饱和区,而使它无法正常工作。带有限幅器的转发器,其抗干扰性优于线性转发器。但由于它具有强信号抑制弱信号的作用,只要干扰功率足够大,干扰仍可奏效。

八、LTE中覆盖类型有哪些?

LTE室内覆盖场景按照覆盖区域的类型可以分为公共区域覆盖、居民区覆盖和特殊场景覆盖等。

公共区域覆盖主要包括机场、车站、会展中心、大型商场和超市、宾馆以及CBD等区域;居民区主要包括一些高档公寓、高档社区等;特殊场景主要包括地铁、校园以及体育场馆等。不同的覆盖场景有着不同的覆盖需求,需要不同的覆盖方式。 LTE室内覆盖方法可以划分为室外覆盖室内、Pico覆盖、Femto覆盖和室内分布系统覆盖几类。

九、lte优先级有哪些?

优先级取决于门限,设置较高的门限优先级低,设置较低的门限优先级高。

LTE中引入优先级,优先级是基于频点配置的,从0-7,配置越大优先级越高;

LTE中切换算法是和优先级相关的,不同优先级算法实现不一样;共有3种:

A3:同频或者同优先级切换算法,该算法下邻区RSRP或者RSRQ高于服务小区的RSRP或者RSRQ,就会触发A3切换;

A4:低优先级向高优先级切换;在此算法下,终端会一直对高优先级频点一直进行测量,只要高优先级频点小区满足一定电平或者质量条件,终端就会触发到高优先级小区切换;

十、LTE上行物理信道有哪些?

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PUS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14个专题10298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