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信息安全的三重保障包括?

201 2024-04-20 07:02 admin

一、信息安全的三重保障包括?

一:保障信息的完整性,要保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数据传输的另一端错误的理解信息从而导致问题的发生。

常见的技术保障手段是数字签名。

二:保障信息的可控性和可用性,授权使用者需要保证信息随时在自己的有效掌握与控制之下,保证信息确实能为授权使用者所用,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使用需要的信息。

三:保障信息的机密性,要严格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使信息在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中不泄漏给任何没经过授权的个人或组织,常见的保护手段是给信息进行加密,常见的技术保障手段是数字签名

二、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

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五个层面解读,又可以称之为'一二三四五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具体如下: 一,即一个机制,就是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二,是指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第二个原则是立足国情,优化配置。 三,是指三个要素:人、管理、技术。 四,是指四种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舆情宣传和驾驭能力、国际信息安全的影响力。 五,是指五项主要的技术工作: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监控系统、密码技术与网络信任体系、应急机制、灾备。

三、信息安全的三重保障包括哪些?

一:保障信息的完整性,要保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数据传输的另一端错误的理解信息从而导致问题的发生。

常见的技术保障手段是数字签名。

二:保障信息的可控性和可用性,授权使用者需要保证信息随时在自己的有效掌握与控制之下,保证信息确实能为授权使用者所用,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使用需要的信息。

三:保障信息的机密性,要严格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使信息在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中不泄漏给任何没经过授权的个人或组织,常见的保护手段是给信息进行加密,常见的技术保障手段是数字签名

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要素包括?

(1) 保密性

      信息不被透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保密性是建立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础之上,常用保密技术有以下几点:

① 防侦收(使对手收不到有用的信息)

② 防辐射(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种途径辐射出去)

③ 信息加密(在密钥的控制下,用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即使对手得到了加密后的信息也会因没有密钥而无法读懂有用信息)

④ 物理保密(使用各种物理方法保证信息不被泄露)

(2) 完整性

      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非法篡改或在篡改后被迅速发现,能够验证所发送或传送的东西的准确性,并且进程或硬件组件不会被以任何方式改变,保证只有得到授权的人才能修改数据。

完整性服务的目标是保护数据免受未授权的修改,包括数据的未授权创建和删除。通过如下行为,完成完整性服务:

① 屏蔽,从数据生成受完整性保护的数据。

② 证实,对受完整性保护的数据进行检查,以检测完整性故障。

③ 去屏蔽,从受完整性保护的数据中重新生成数据。

(3) 可用性

      让得到授权的实体在有效时间内能够访问和使用到所要求的数据和数据服务,提供数据可用性保证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① 性能、质量可靠的软件和硬件。

② 正确、可靠的参数配置。

③ 配备专业的系统安装和维护人员。

④ 网络安全能得到保证,发现系统异常情况时能阻止入侵者对系统的攻击。

(4) 可控性

      指网络系统和信息在传输范围和存放空间内的可控程度。是对网络系统和信息传输的控制能力特性。使用授权机制,控制信息传播范围、内容,必要时能恢复密钥,实现对网络资源及信息的可控性。

(5) 不可否认性

      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是参与者(攻击者、破坏者等)不可否认或抵赖自己所做的行为,实现信息安全的审查性。

五、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几个环节?

安全保障阶段中将信息安全体系归结为四个主要环节包括保护、检测、响应、恢复。

1、保护:保护就是采用一切的手段保护我们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2、检测:在 PDRR 安全模型中,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响应:响应就是对危及网络安全的事件和行为做出反应,阻止对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破坏并使损失降到最低。

4、恢复:及时地恢复系统,使系统能尽快正常地对外提供服务,是降低网络攻击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

六、安全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一. 安全技术措施按照行业可分为:煤矿安全技术措施、非煤矿山安全技术措施、水利水电安全技术措施、石油化工安全技术措施、冶金安全技术措施、建筑安全技术措施等;

二· 按照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可分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电气安全技术措施等。

三。一般地说,所有的安全技术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既要采取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技术措施,包括:

.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和失误等,防止其意外能量释放,又要采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隔离、设计薄弱环节、个体防护、安全监控系统等。

七、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模型中安全特征包括?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模型中,安全的特征包括5个方面。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其中包括如何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这是安全系统,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八、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要保障信息安全,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包括人员、技术、制度等方面。

人员方面,要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技术方面,要使用安全加密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制度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演练。同时,也要加强对外界网络攻击的防范,减少安全漏洞的存在。总之,信息安全的保障需要全方位的措施,不断提升安全水平。

九、机床安全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加工畸形和偏心零件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加工畸形和偏心零件,一般采用花盘装卡对工件进行固定。因此首先要注意装卡牢靠。卡爪、压板不要伸出花盘直径以外,最好加装护罩。其次要注意偏心零件的配重。配重要适当。配重的内孔直径与螺杆直径间隙要小。机床旋转速度不要太高,以防旋转时离心力作用将配重外移,与机床导轨相碰,折断螺丝,打伤操作者。

二、机床设备操纵系统应满足哪些安全要求? 1、便于操作,减少来回走动,避免不必要的弯腰、踮脚动作。2、定位准确可靠,防止稍有震动便产生误动作。

3、机床设备操作件运动方向和被操作部件运动方向要符合规定,并有简易符号标志。

4、安设必要的互锁机构,防止操作件产生不协调动作,以及多人操作时不协调出现的事故。5、手柄、手轮、按钮的结构和排列位置要符合规定。启动按钮应安设在机壳内或装设防止意外触动的护环。安装在轴杆上的手轮、手柄,在自动进刀时,会随轴转动伤人,因此应安装自动脱出装置。

十、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

完整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由技术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共同构建。

技术体系由两部分组成:物理安全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

物理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的建筑物、机房条件及硬件设备条件满足信息系统的机械防护安全;通过对电力供应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组件的抗电磁干扰和电磁泄露性能的选择性措施达到相应的安全目的。物理安全技术运用于物理保障环境(含系统组件的物理环境)。

系统安全技术:通过对信息系统与安全相关组件的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选择措施或自主控制,使信息系统安全组件的软件工作平台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一方面避免操作平台自身的脆弱性和漏洞引发的风险,另一方面阻塞任何形式的非授权行为对信息系统安全组件的入侵或接管系统管理权。

组织机构体系是信息系统安全的组织保障系统,由机构、岗位和人事三个模块构成一个体系。

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岗位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关根据系统安全需要设定的负责某一个或某几个安全事务的职位。

人事机构是根据管理机构设定的岗位,对岗位上在职、待职和离职的雇员进行素质教育、业绩考核和安全监管的机构。

管理体系: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的灵魂。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体系由法律管理、制度管理和培训管理三个部分组成。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1)法律管理是根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对信息系统主体及其与外界关联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2)制度管理是信息系统内部依据系统必要的国家、团体的安全需求制定的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

3)培训管理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0个专题193340篇文章)

返回首页